旖旎水乡,诗意民众
——中山民众“省级文旅服务融合试点”
阮波 林爱冰
民众乡俗
一、乡情村貌
资源环境
民众街道位于中山市东北部,东北部与广州南沙区接壤,北部与三角镇相连,南部与火炬开发区隔江相邻,西部以鸡鸦水道为界与港口镇相望。境内主要由平原、滩涂、水域组成,属珠三角沙田地区。全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25.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全街道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居民委员会,为目前全市村(社区)最多镇街。民众街道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现有番中公路、阳光大道、民众大道、众安大道、浪网大道等城市主干及次干道路,处于广澳高速、中南高速、东部外环高速3条高速交汇三角地带,未来规划由四个高速出入口。街道内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充足,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市前列。物产丰富,盛产水稻、甘蔗、香蕉、荔枝、芒果、柑橘等农产以及各种鱼虾水产,其中香蕉、番石榴、三墩焖鹅较为有名。先后获评国家卫生镇、全国优美乡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旅游名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镇、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广东特色果蔬之乡、中山市第五批宜居示范城镇和中山市文明镇区等多项国家省市殊荣。
人文历史
民众区域于16世纪中叶基本积淤成陆,明朝中期至清初开始有人在今锦标一带筑围垦耕。民国19年(1930年)在六百六围东涌口岸,有黄姓业主设茶楼开业,见此地平日民众云集,便称“民众茶楼”,民众由此得名。1930年,该地称民众墟;1934年,称民众乡,隶属中山县第九区;1950年4月,由三角、浪网、民众三个乡组成中山县第十区,区政府驻民众;1958年10月,民众公社归并张家边公社;1959年1月,撤出张家边公社,由民众、浪网组成“民众公社”;后几经调整,形成了民众镇、浪网镇;2000年6月民众、浪网两镇合并成“民众镇”。2021年7月19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民众镇,设立“民众街道”,以原民众镇的行政区域为民众街道的管辖范围。
社会民生
街道内建有中山市党员教育基地、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展馆、市文化馆民众镇分馆、文化广场、小球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体育公园、长堤公园及1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服务阵地,免费对公众开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村(社区)在健身驿站、健身广场等场地增设健身器材,倡导全民健身。
古迹景点
该街道原有兄弟庙、相公庙、囿灵庙等古庙宇,但都于1964年“破四旧”时拆除。其中,兄弟庙规模相对较大,并于2002年由旅港乡亲集资重建,但规模较以前少。街道内主要景点包括:伟丰生态农场、雄基果蔬世界等。
二、民众水乡文化与历史传承
咸水歌
2011年4月,新平小学被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新平小学多年来一直开设有咸水歌兴趣小组,编印的《咸水歌》校本课程曾获中山市二等奖,排练的咸水歌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市民歌民谣比赛的二等奖、三等奖。2017年,民众镇建成“民众镇水乡历史文化展馆”,馆内设有咸水歌传承发展区,向群众和游客宣传民众特色咸水歌。在此期间,将创作的100多首脍炙人口且具有民众特色的咸水歌汇集出版,派发到学校及有关部门。组织咸水歌传承人陈治球定期到传承基地、学校、村(社区)进行咸水歌教学,将咸水歌文化向社会普及。
扒禾桶
扒禾桶是民众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源于沙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乡传统体育活动,既为水乡群众提供了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又满足了他们简单淳朴的娱乐需求,表达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2018年扒禾桶项目成功列入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乡农居风物文化生活馆
走进仲叔一手创办的“农居风物水乡生活文化馆”,人们会被精致的盆景艺术和林林总总的农具、渔具、瓷器以及水乡新娘嫁妆、礼品等收藏品所吸引,这些收藏品勾起老一辈村民对农耕生活的记忆,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农耕生活的兴趣与探究,教育他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浓浓的水乡情就在一木一铁中烙印,在一杯一碗中弥漫。而仲叔就是那位让人们缅怀过去农村生活场景,燃起农村新生活激情的文化文明传承人。
仲叔,全名卢仲明。1978年,他高中毕业后在木厂当过几年木工,后来木厂解散了,热爱生活的仲叔为保护和传承木工手工技巧,在家继续为亲戚邻里做一些木制品。经他手做出来的木制品件件精美,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仲叔还是一个很有艺术鉴赏力的人,喜欢收藏。他从身边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开始收藏,如毛泽东语录、瓷器、文革期间的物品、建筑材料、农耕用具以及水乡婚嫁习俗收藏品等等,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和保存下来的。他认为馆里的藏品具有艺术欣赏性、教育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
为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物,他经常跑到村里与石岐沙岗墟去“寻宝”,不惜金钱和心血去购买、交换、保存:看见邻居用民国期间画有“鱼”图案的碟子随意乘菜,他就用质量上乘的不锈钢碟去跟邻居换,使此碟得以保存下来;路过新伦村一个老伯家,看到老伯用文革时期印有毛泽东诗词的陶瓷茶壶盛水喂鸭,他立马停下来跟老伯谈论这个茶壶的价值,老伯见他喜欢,干脆送了给他,虽然壶嘴破了一个口子,但心灵手巧的仲叔用金属圈套住壶口与做成提壶手柄,这一和谐搭配,完美遮盖了旧件缺陷。就这样经过仲叔的精心淘宝与修理,破损的旧物就这样一件件变成了收藏艺术品。
在民众土生土长的仲叔热爱自己的家乡,对水乡民俗风情十分关注,他特意把民众水乡六七十年代的婚嫁“四转一响”嫁妆收藏在生活馆里。“四转一响”指的是能转动的单车、缝纫机、风扇、手表以及能响的收音机。当时这“四转一响”不但体现了嫁妆品质,同时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在仲叔的农居风物水乡文化馆生活里,我们有幸见到了我国的老牌产品——华生牌、钻石牌铝造风扇,凤凰牌单车、梅花牌手表等等。这些都是时代的记忆——我们回忆起第一次吹起电风扇和第一次骑自行车的喜悦心情……而馆里的各种农耕工具则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父母早出晚归在田里农耕的艰苦岁月……仲叔的文化生活馆让我们忆苦思甜之余,更加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新伦村与伟丰生态农场
一、新伦村
建村于清末民国初期,取名于当地两个沙田冲积内围:新漳沙围及黄伦炽围中“新”与“伦”两个字而命名。东至平四涌口,南至民众涌,西至三墩涌口,北至赖九顷涌,面积6.73平方公里。“新伦村”解放前分别为“新漳沙”、“黄伦炽”;一九六六年将原来的新涨沙生产大队改为“新伦村”,黄伦炽生产大队改为“克沙村”,属当时的民众人民政府管辖。一九八六年政制改革时把新伦村及克沙村改为管理区,一九九八年再从管理区改回“村”。在2001年下半年为精简机构,便于管理,压缩行政开支,发按区域优势,将原新伦村与原克沙村合并为新伦村。
新伦村位于民众街道北面,占地面积:6.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58人,耕地5239亩,村2019年集体收入138万元(其中包括:发包收入:65万元;集体股本收入:73万元)。2019年人均年收入28180元。新伦村有13个村民小组,党员96名(其中正式党员96名),双低家庭10户(其中低保家庭:9户,低收入家庭1户),五保户5人(其中2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3人散居)。全村由6个自然围组成,河涌交错,下轄二个自然村(原克沙村、新伦村),下设13个生产小组。新伦村村落呈方块状分布,村宅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小学1所,老人活动中心1家。番中公路及环镇路贯穿村辖区,交通便利。
民众街道地形属冲积平原,为大沙田地区,西部地势从北向南倾斜,坡度杨小,地势较来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0.4米左右。而新伦村具有水乡农村的景观特征,特色生态旅游业发达。村内河涌纵横交织,现状村民住宅沿河分布,保持着传统的沿河而居的风貌。新伦村属民众街道内的辖村,紧靠珠江口,毗邻广州、珠海、港澳、深圳等地;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公路之干道从旁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拥有珠三角最优美、最原始的水乡风光。曾获“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中山市旅游特色村“的称号。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与旅游特色村“。新伦村开发的都是生态旅游项目,如目伟丰农场、沙田明珠等生态农场,引进多种水果、蔬菜,园内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散发出浓郁的岭南田园气息。
二、伟丰生态农场
新伦村内的伟丰生态农场是最具人气与代表性的。
伟丰生态农场位于新伦村大生路,园区环境优美、空气怡人,是一个休闲娱乐、绿色出游的好去处。农场占地660亩,是生态农业、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研学拓展、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多功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景区。
伟丰生态农场已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农业公园”“中山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中山市最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中山市青少年修身营地”“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2016年,还成功申报为国家3A旅游景区,成为中山首家农业旅游国家A级景区。该项目结合所在区域的独特资源优势,以生态农业和休闲度假为主体,同时辅以相关配套功能,形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拓展活动、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园区建设了荔枝长廊绿道游径、四季赏花区、水上乐园、果蔬采摘区、农耕体验区、户外拓展区、原生态野炊区、亲子大舞台、湿地观鸟区、特色表演区等规划区域,园内设有花卉观赏、亲子游乐、野炊烧烤、农家美食、农耕体验、有机蔬菜品尝、水果采摘、户外拓展等休闲项目。
生态园目前已形成田中有园、园中有果、果中有乐的公园式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点,游客在此可选择赏花、采果、荡舟、捕鱼、散步等各式休闲活动,人们在此体验淳朴水乡的农家生活,享受回归田园的感觉:游览园内近万平方的花海与风车,风光无限,尘嚣尽洗,留下无数美照与记忆;还可品尝四季不同的各色岭南蔬果——圣女果、番石榴、桑果、荔枝、鸡心黄皮等;也可体验摘菜、挖土豆、田间捉鱼、稻田捉鸭、种菜、插秧、割稻等乡趣活动及农耕活动;饥肠辘辘之时品尝一下水乡三宝、焦蕾鸡丝粥、白浸鲈鱼、眉豆焖河蚌、芋头蒸腊味、焖煮碌鹅等独具水乡风味的地道美食。
新平村的一河两岸风光
一、新平村
新平村总面积7138亩,位于民众街道东北部,毗邻广州市南沙区,北与三角镇接壤,228国道自北向南贯穿,辖区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新平村内有11条河涌,总长度19.16公里,由6个自然围组成,村落沿河涌自然分布,村民依水而居,至今仍保留着水乡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新平村浑然天成的游船线路,沿途可观赏“红桥碧水”、“长堤丹荔”、“水乡农榭”、“草荡潮音”等自然风光,是珠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最完美的结合。村内有19个村民小组,1164户,人口5288人,外来人口约1800人,党员133名(含两名预备党员),下设3个党支部。最近几年新平村获得广东省宜居村庄、中山市生态示范村、2017年民众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18年中山市“特色精品村”称号。
新平村内现有确权耕地6928亩,土地全部发包,主要以绿化苗木、水产养殖为主发展村级经济,其中蔬菜种植约299亩,水果种植约860亩,绿化苗木约3259亩,水产养殖约2281亩;村内企业52间。2019年村集体总收入2100万元,村民实现分红约1500万元,平均分红每人3200元,其中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79多万元。
近年来,新平村以打造“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建设方针,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立足实际、争创特色”的理念,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综合治理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美丽新平”的“硬化、绿化、亮化”三大工程,完成内河整治砌石拓宽工程约8.3公里,村路、地塘支路硬底化约15公里,铺砌花基护栏14公里,花基种植绿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对路灯升级改造为Led和高光效钠灯,改造长度约16.5公里,促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新平村辖区有1所小学、3所幼托机构、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农贸市场、1个灯光篮球场、1个对外开发健身广场、1个综合性文化活动服务中心,村内有平三五九顷玄坛庙、平三上下连丰围莫陈二公祠、平三6队西宁社。
新平村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实际行动发扬传承新平乡青年突击队艰苦奋斗的“四最”按语,着力打好“四最”按语红色牌、水乡生态绿色牌、人文风俗古色牌,努力探索具有新平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新平村一河两岸的打造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打卡点。
二、一河两岸风光
在民众街道,除了打卡新伦村的伟丰农场,还可以沿着“翡翠长廊”来到具有“广东省美丽乡村”殊荣的新平村,领略她一河两岸的秀丽风光。进入新平村,处处树木葱茏、花香四溢。
村东那几棵百年木棉和百年老屋见证着十顷墟曾经的繁荣热闹;也见证着“陈十顷”英雄事迹中五位解放军战士为保护人民群众而英勇牺牲的那段峥嵘岁月。每当木棉花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花儿像小喇叭一样挂满了枝头,蔚为壮观!花开不败,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村西河堤面貌焕然一新,各式洋房别墅依河而建,风格优雅古朴,花红柳绿,树影婆娑,红桥碧水演绎了诗意的唯美。沿着河岸漫步,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恬静的水乡风景画,此情此景,惬意而浪漫。骑着单车沿着绿道游民众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民众绿道属省区域绿道1号线规划建设范围,起于洪奇沥大桥,贯穿民众街道沙仔村、新平村、新平四村、新建村、义仓村、裕安村、群安村、沿江村8个村庄。全场27.5公里。沿线经过花木场、果林、鱼塘、菜园、耕地等不同的自然景观,可以欣赏原始的生态、淳朴的民风,感受农村的生活气息。
沿江村与绿道游玩,观看绝美的日落风光,体会碧波千里,烟淡水云阔的浩然之美。待到晚风轻拂岸边的杨柳,夜幕降临,人们吹着江风,看繁星闪烁,欣赏江河对面璀璨的灯光摇曳,感受各式船只驶过江面的律动,那是一种别样的轻松。依水漫步这条民众特有的“情人路”,无论日间、黄昏还是夜色,各具其美,各有情趣,这样的乡村小路,迷人;这样的一河两岸,极美。
新平乡青年突击队 “四最”按语永闪光
“四最”按语,民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9月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撰写的“四最”按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广东青年工作写下的唯一一篇短文,并被载入中国青年运动的史册。近年来,民众街道积极传承弘扬“四最”按语,打造中山市党员教育基地、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展馆,目前一期建设已投入使用,举办一系列以“四最”按语为主题的宣讲、征文比赛、书画比赛及阅读分享等活动,制作了《青春的丰碑》青年突击队纪录片、舞蹈《青年突击队》和“四最”按语与咸水歌相融合的歌舞作品。
时光荏苒,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的年代,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里,许多青年人挥洒汗水、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5年,被毛主席写下著名“四最”按语的《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便是反映当时中山县民众公社新平乡积极上进的有为青年的报道。
1954年春,原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是年冬天中山县久旱未雨,新平乡地处珠江流域出口处,受到了咸潮的严重侵袭。为了使土地免遭咸水的威胁,合作社提出了在80天内完成6万脡的入泥任务。对于本来出工人数不多的合作社来说,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很多社员产生了畏难情绪。此时,合作社团小组组长梁碧南提议以团小组为核心,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撑泥”行动。这个提议得到了社委和青年团粤中区工委工作组的支持。12月13日晚上,新平乡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会场上气氛热烈而庄严,36名青年同时宣誓:“为革命时刻准备着:突击!”。青年突击队成立后的第二天,在队长梁碧南的带领下,突击队全体队员便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备耕工作中。
入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工作,第一天参加入泥的队员只有30多人,入泥总量只有400多脡,仅仅完成当天入泥计划的一半。为提高入泥效率,队长梁碧南决定在队里开展劳动竞赛,用“红、黄、白”三种颜色的旗来标记入泥量,入泥量最多的第一名插上红旗,第二名插上黄旗,入泥量最少的插上白旗。为了夺取红旗,队员们早上3点钟就起床开工。早春的凌晨3点,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队员们咬着牙关,忍着被冷水浸泡后又被寒风吹袭的寒冷,一艇又一艇地入泥。中午随便吃几口饭又接着干,直到晚上八九点才收工。他们克服困难,一鼓作气,争当先进。有了突击队的先锋模范引领,又通过比赛这种形式,全社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大大提高了社员们的积极性。突击队还创造了“倒向取泥”法,此法入泥又多又快,很快在全社推广,全社效率从每天入泥660艇增加到1030艇,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提前完成了入泥任务。
当时中山县的旱灾情况持续了两三年,1955年春,合作社的8000多棵玉米遭受到旱灾威胁。突击队员加班加点,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挑水补种,经过松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玉米起死回生,并获得丰收。旱灾同时阻碍了播种进程,为了不误春耕播种时机,突击队多方联系,克服诸多质疑与阻栏,决心前往40里外的番禺大岗东隆乡去借田播种,把26亩秧田播种在异地,并育出了第一批秧苗,保障全社育秧任务的顺利完成。但祸不单行,旱患解除后,刚播下的秧苗出现了第一代“三代螟”虫,当时有一部分社员思想守旧,认为虫害是自然生长的,无需担心。但突击队相信在生产会议以及技术夜校所学的农业知识,他们利用“点灯法”加“手动法”进行除虫,通过地毯式的捉虫行动,保证了秧苗的正常生长。
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工作中处处发挥着先进模范作用,无论是在春耕入泥、异地育秧、消灭害虫、除草施肥,还是在冬种番薯玉米,或是锨深耕、建水闸等方面,突击队都一马当先,吃苦在前,别的社员在休息他们在工作,还主动取消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不分日夜,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就像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敢死队,哪里最危险就去哪里,哪里需要他们就去哪里。他们心里装的都是群众和集体的利益,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无畏艰辛,不断创新。就像毛主席给《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的著名“四最”按语所说:“这一篇很好,可作各地参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新平乡青年突击队的事迹影响着当时全县青年,各地青年纷纷加入青年突击队,中山县青年突击队的数量从1955年的131个,上升到1960年的2582个,全县涌现出无数个养猪小组、青年丰产小组,城镇企业青年革新小组……从1968年到1978年,全县先后有15309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推进了中山农业合作化进程。目前还有林带胜、卢顺娣、郭连坤、潘月兰等几位新平乡青年突击队队员健在人世。新平乡青年突击队的奋斗史,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
旖旎水乡 期待遇见
民众街道水网交错,碧水蓝天,阡陌田园,绿树成荫,渔舟晚唱,芦苇荡漾……水乡居民枕河而居,揽一江水,看日月辉,一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如诗如画。远离城市的喧嚣,偶遇乡间的静谧,释放压力,放飞自我,民众水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