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 生态水乡
——石军村的特色之旅
战桂芳 阮 波 郭凤屏
我们常常为了
一片油菜花
或一望无际的稻浪
而长途跋涉
也曾为了沙漠、草原、湿地
而翻山越岭
其实美好不都在远方
只要静心感受
身边与当下
就能捕捉无处不在的
诗意
平凡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体验
有时无需千山万水
来一场和石军村的相遇
听一首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之曲
黄圃·石军村
黄圃
黄圃镇位于伟人故里中山市的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接壤,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江三角洲中部都市圈发展中心板块,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香港、澳门同处1小时交通圈内。全镇面积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万,外来人口8万多,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30.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44亿元;财政收入18.79亿元;国地两税收入19.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8亿元。
黄圃历史悠久,形成于晚全新世之前海侵时的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现存的广东沿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海蚀遗址见证了黄圃沧海桑田的变迁。黄圃自古便是南粤重镇,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已涉人迹,南宋时期始建制,明清以来,黄圃一直都是中山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商贸城镇,与石岐、小榄齐名,并称“中山三大镇”。
改革开放以来,黄圃镇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被誉为“南国明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中国(黄圃)飘色之乡、中国市场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广东省现代生活电器产业基地、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镇、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广东省火炬计划家电配套创新特色产业基地、广东名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广东省绿色名镇、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山市经济强镇、中山市工业强镇、中山市平安镇区、中山市旅游特色镇等众多殊荣镶嵌在这颗南国明珠,格外耀眼。全镇拥有4个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和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
2021年5月,根据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黄圃镇人口数量为18.8万人,位列中山市各街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位。
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黄圃镇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腊味)。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黄圃镇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黄圃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黄圃镇被确定为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11年12月,黄圃镇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10年7月,黄圃镇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12月,黄圃镇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黄圃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石军村
石军村,位于中山市黄圃镇东面,原名石沙后改称石军沙,建村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全域面积7850亩。这里有美丽的水乡风貌,纵横交错的水网,错落有致的民居,摇曳的蕉林,遍布的鱼塘……一派郁郁葱葱之景。近年来石军村荣获“广东省旅游特色村”“中山市特色精品村”等荣誉。
历史上,石军村是中山农民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石军村是珠江三角洲西岸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地。南(南海)番(番禺)中(中山)顺(顺德)中心县委成立后,曾在黄圃石军村设立交通联络站。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开国将军谢立全曾在石军村整训部队,珠江纵队一支队队长欧初等也曾在石军村休整、战斗。石军村涌现出一批以罗若愚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他们为中山的农民运动和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7年,石军村被广东省政府批准确定为革命老区。
走进石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村口横石公路边白墙灰瓦的村标广场,“石军村”三个黄色大字在悠悠水乡、绿色田野的映衬下格外耀目,黄色大字的下面同样闪耀的是两列红色小字“革命老区”“生态水乡”。广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原为破旧小商铺,由热心企业家冼祥添先生无偿提供土地,结合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于2018年7月建成。标志墙上介绍了石军村的由来,以及欧初、谢立全、罗若愚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石军沙及周边地区开展农民运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光荣事迹。
红砖铺垫,花树围绕,标志墙格外显眼。
革命老区火种红
经过村标广场,沿着红色印记,探寻石军村的“红色基因”;在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1.石军村的“红色基因”
1898年,在石军沙也就是今天的石军村七宅村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罗若愚。谁也没有想到,他将为中山的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罗若愚1924年岭南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在农民讲习所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当选中共中山县委员会委员,在石军村以私塾教师为掩护身份宣传革命,传播革命火种。先后开办了“广东民众抗日御侮救亡会中山工作团第三团”和“石军沙青年抗日先锋队”以及“关义会”。1945年5月,罗若愚在带领队伍转移途中,为了掩护其他党员同志和群众的疏散转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幸被敌人包围,被捕之后牺牲。
罗若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从中山党组织早期活动及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到抗日战争,都有他坚毅的身影,作为中山早期革命者的杰出代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2.党史教育基地——石军革命建设史迹展览馆
石军村是较早开展农民运动和抗日革命运动的地方,1987年被广东省政府批准确定为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是开国将领谢立全、欧初等先烈休整、战斗的地方,更是罗若愚、冯六女、杨华源等石军村爱国志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贡献一生的地方。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石军红色精神,展现革命老区新貌,2006年石军革命建设史迹展览室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共中山市委在农村的首个党史教育基地。展览馆分为前言、近代反封建斗争、农民运动兴起、坚持斗争、抗日烽火和迈向新征程、结语等七个板块,室内陈列着90多张珍贵的照片,还有14件革命时期的实物,另有四个展柜摆设罗若愚生前用过的物品和学习笔记。
室内的电子触摸屏将石军村简介、乡村振兴、知青文化等内容进行展示。如今,只要走进展览馆就有“红色文化宣讲”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或是石军小学的小小红色教育宣讲员引领讲解,近距离了解石军的人文底蕴,与先贤对话,传承红色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华诞之际石军村革命史迹展览馆成了全市中小学生学习党史的网红“打卡点”。
3.石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一众红色景点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基地建在当年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交通联络站的旧址上,也就是今天石军村七宅涌尾三队荔枝基的地方。基地占地15亩,门口有一座以竹做柱、以草做顶的瞭望塔,这是1941年9月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作出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时,将石军村此处作为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哨所。基地内还原了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交通联络站、罗若愚旧居、知青下乡体验田、哨兵站岗等场景。一头耕牛的雕像静卧在稻田边,茅草屋墙上涂有特色墙绘,就连那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荔枝树,也是当年罗若愚烈士亲手栽种的。这里不仅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个博物馆:基地内共收藏、展示了100多件带着岁月温度的老物件——旧蓑衣、老式煤油灯、草鞋、竹席、大铁锅、旧窗、底部生锈的搪瓷盆等……大量的怀旧元素,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唤醒一代又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红色精神后人传
石军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正在建设中,在基地的一个茅草棚里,时常有几位农民坐在一堆竹竿上休息,其中一位长者就是罗若愚的儿子。
老人自豪地说:罗若愚是我爸爸,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参加革命后改的。我父亲是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了党,后在罗定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受到通缉,组织上安排回石军村开展革命工作,后来在家乡被捕壮烈牺牲,父亲牺牲时我只有三岁。有人好奇询问老人现在村中担任什么职务时,老人连连摆手说“我就是个普通村委”。老人介绍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都是普通打工的,其他村民更正说都在经商,老人频频否认。亲切慈祥的老人与来客欣然合影。
从基地周围望去,老人经常拿着一把砍刀修理基地竹门,村干部说老人每天都义务帮基地干活,这位烈士的后代,80岁的老人,每天义务工作着,过着平凡,踏实,幸福的生活,老人常说感恩父亲,感恩中国共产党。
老人的名字叫罗钜胜,淡然、平实、朴素、温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但只是默默过着自己的人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祭奠其父,继承父亲身后的事业,让红色教育基地千秋万代传承下去,石军村的红色精神后续有人。
乡俗美食口味鲜
石军村经过近二百年的打磨,当地菜式用料新鲜,口味清淡,以保持原汁原味为上,尤以“冲菜剁肉饼”、“多扣夹肉”最为有名,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简简单单的“冲菜剁肉饼”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如今村内已有十多家民居连片升级改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餐饮场所,传统美食融入现代元素,二者完美结合之后别具情调,成为众多游客和美食达人的心水地。
冲菜剁肉饼:黄圃头菜在中山乃至周边地区都享有较高知名度,其中以兆丰村关家尾一带所产头菜最受追捧,是饮誉省港澳的特色食品。
民国初期,兆丰村有个叫周安康的,某年种头菜收成好,便将头菜洗净、晒干,与食盐一起倒入缸内腌制,最后制成一种清香甘爽的食品,取名“关家尾头菜”。后来不少邻居纷纷仿效,关家尾也被称为“头菜村”。自此以后,这里的群众都习惯于秋冬季节加工头菜出售。2006年黄圃镇政府已申报了以“关家尾头菜”为名的商标。最近,以关家尾头菜为代表的“黄圃民间传统食品工艺”成功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关家尾,每年秋冬时节可制作、销售2000多吨的关家尾头菜。不少食客到此寻访,还有些来自国外的乡亲回乡购买头菜,回味家乡味道以解乡愁。黄圃冲菜肉饼的最高境界是口感不能太实,又不能太松。冲菜的清香与猪肉的肉香完美结合,夹起一块送入口中,使人想起妈妈的味道,更想起儿时的欢乐时光。
多扣夹肉:石军村扣肉入口即化特色,带皮五花肉500克,姜4片,芋头300克,南乳30克,蒌叶二片,柱候酱40克,蚝油30克,红糖15克。
石军村多扣肉的烹饪要求:1、传统的石军村多扣夹肉会用特制的钉板扎孔,家庭制作可用小叉子或牙签代替;扎孔是为了后续煎炙时油脂容易溢出,且方便入味; 2、热汤能使猪皮软化,方便后续分切和呈现标志性的皱皮; 3、煎芋头是为了防止芋头在蒸制过程中变得粉烂不成型; 4、五花肉码进大碗时,皮要朝碗底。
石军村多扣肉的具体制作技法如下:
步骤1
取一干净的碗,加入红糖,蚝油,柱候酱,南乳,蒜末,蒌叶丝和适量的盐,调成酱汁备用;
步骤2
五花肉冷水下锅,锅中加入姜片、葱结,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煮30分钟;
步骤3
五花肉煮至用筷子能轻松戳进猪皮,即可捞出沥干,肉汤留着待用;
步骤4
用叉子在猪皮上戳些小洞;
步骤5
五花肉表面抹上适量的盐,稍微静置至猪肉表面变干;
步骤6
起锅热油,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中小火煎至表面略微焦黄后翻面,将其余三面也煎至微微焦黄后取出;
步骤7
煎好的五花肉放入之前煮肉的热汤里浸泡15分钟后取出晾凉;
步骤8
五花肉切成约1厘米的厚片;
步骤9
放入酱料,使五花肉均匀地裹上酱汁;
步骤10
去皮后的芋头切成约1厘米的厚片;
步骤11
不粘锅倒少许油,放入芋头,中小火煎至双面微黄,即可以取出;
步骤12
五花肉和芋头片交错码进大碗中;
步骤13
中火蒸1小时;
步骤14
蒸好后取出五花肉,倒扣上一个碟子,制作完成。
石军村什锦:一道菜里面蔬菜、肉、坚果、菌菇都齐了,既达到品种的多样化,又做到营养的均衡化。石军村村民基本上用这道五彩缤纷、营养全面的小炒招待客人,同时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主材料:瘦肉、鸡肾、鸭肾各150克、冬菇3朵、马蹄3个、芹菜半棵、大杏仁20粒、粉葛丝(炸的)、韭黄丝、胡萝卜丝、香芹丝、芥兰丝;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生抽适量、白砂糖适量。
制作小贴士:
1、炒肉丝、肾丝必须先腌拌,炒时要大火,看见肉已变色就可盛起,这样肉丝才会鲜嫩;
2、马蹄可以生吃,所以不用煮太久,这样可以保持爽脆的口感;
3、关火后再放杏仁,保持杏仁香脆。
黄圃腊味煲仔饭:主料为腊肠、香米、腊肉、鸡蛋、葱花、生抽、老抽等,有养心、安神、营养之效。黄圃家家都会煮腊味煲仔饭。
鹏公鸭:鹏公鸭是蛋肉兼用型品种,被列为广东优良地方禽种之一。黄圃境内多属冲积沙田,过去地多人少劳力不足,耕作粗放,且易受台风和虫害影响,遗落在田间的谷粒很多。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利用鸭能啄食害虫和除草的习性,每年早晚两造饲养“中耕鸭”(即踏茜鸭)进行中耕除草、除虫;还饲养两造“埠鸭”,啄食收割稻田后采食遗落的谷粒,从而获得粮鸭兼收的目的。中山农民早在600年前,就已经采用了这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黄圃鹏公鸭就是在此特定条件下逐步育成的。
鹏公鸭体型大小适中,皮下脂肪较少,用以制做"冬瓜盅"和"陈皮鸭",目前是黄圃茶楼酒家的名菜。
石军村老饼:黄圃石军村连香饼家手工制作的老饼很受欢迎。这家开了四十多年的连香饼家,随着近年石军村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红色线路开发,也将红色乡村食品的招牌擦亮。核桃酥、拖鞋饼、鸡仔饼,这三样老饼的外观看上去“土得掉渣”,但食客拿起鸡仔饼咬一口后,笑着直呼“酥脆到掉渣”。对于吃惯了精致西饼面包的人来说,这些乡村里的美食,有着不一样的新鲜口味。
此外,石军村的枸杞菜、青皮冬(冬瓜)、沙葛、番石榴等特色农产品也成了外来游客们的钟爱手信。
生态水乡田野绿
近年来石军村明确了“红色+绿色”的发展思路,深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助推绿色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中山市美丽宜居村,中山市特色精品村,中山市红色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石军村正逐步向生态美丽宜居村迈进。来到石军村,必然要去走走7公里长的河岸线,昔日,这里有码头和数间厂房,如今这里摇身一变,建成了细岗渡头文化湿地公园以及石军滨水休闲公园。
1.细岗渡头文化湿地公园
细岗渡头文化湿地公园修建在细岗旧渡头,公园占地面积约9900平方米 ,公园里乌珠渡口旧址历尽了百年沧桑,码头边,旧渡亭,五十年的老树,静静停泊的小船,绿道两旁的红花羊蹄甲,凤凰木等本土乡土树种,以及石军村简介、星火门、烈士简介构成整体的湿地公园景色。走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绿道上,缕缕凉风拂面而过,是何等的惬意!
2.石军滨水休闲公园
与之紧相邻的石军滨水休闲公园,位于横石围石军堤段,公园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公园里树绿草青,四季花开,党建标识和功勋模范人物事迹简介格外耀眼。与湿地公园不同的是,这里有岸边广场,傍晚在广场上看着静静的河水,霞云倒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天水相连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人们陶醉之余在此聚会、活动、舞蹈,分享生活的闲情逸致。
3.红色血脉孕育碧绿田野
石军村的主干道横石路,沿路是连片绿色的生态农业种植,满目苍翠,硕果飘香。石军村是纯农业村,全域面积7850亩,以传统种植为主,枸杞菜、青皮冬瓜、番石榴、巨峰葡萄、冰糖橙、粉蕉、皇帝柑等闻名中山。在这找一处农家乐采摘,体验一天水乡人的恣意生活吧。喝一碗清甜的炖冬瓜盅汤,吃一盘绿色爽口的青菜,品一下甜而不腻的冰糖橙、粉蕉、番石榴,这是何等美好的乡村生活呀!
更值得一提的是,30多棵木棉树伫立在石军路段两旁,这些木棉树伴随着横石路修建而栽种,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见证了石军村的变迁。春暖花开,春风怡人,火红的木棉花竞相开放,团团簇簇挂满枝头,绚丽如霞,仿佛油画里厚重的红色涂抹在蔚蓝的天空上,美丽的景色常使游客驻足观赏。木棉花因花色艳红也被称为英雄花,因此人们称这里为“英雄大道”。石军村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肥沃的红色土壤孕育出一批批红艳的英雄花和绿色田野,为石军村“红色+绿色”的发展道路营造风景、释放活力 ,老区继续绽放,那红,那绿,相映成辉,奏响了一曲乡村浪漫之歌。
4.七宅一河两岸、七宅彩绘墙、红色文化体育公园
七宅一河两岸位于石军七宅自然村,是石军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重要体现。七宅一河两岸现已完成驳岸加固、行车道拓宽、统一绿化、统一路灯、统一护栏安装等方面的工作。沿河两岸,村民主动将自家房屋提供墙绘创作,原本斑驳灰黑的屋墙,在艺术家的手下,化身一幅幅红橙蓝绿、色彩缤纷的美图。巷道化身画廊,一墙便是一道风景,就连小桥桥底都画上了小朋友喜爱的动漫角色。墙壁手工绘制具有浓厚乡土味,不同的片区有不同的主题——农民革命运动氛围的绘画,充分展现了石军村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老区农民运动、抗日等革命印记。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氛围。沿河两岸除了有河水流淌,风景各异的墙绘画廊,还有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七宅红色体育公园,是石军村首个以红色文化命名的社区体育公园,园内除了设置健身广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还增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建红色元素,展示了革命老区的崭新面貌,丰富了村民们的闲余生活。
身处七宅自然村,静静的河水微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堤上青翠的植物倒影水中。 游客可以骑自行车环岛游,亦可漫步村中,一河两岸的清新水乡风貌,美丽生动的乡村生活,像画卷一般在游客面前徐徐展开。
结语
来一趟石军村吧,近距离接触烈士的后人,才知道革命老区的红色火种还在燃烧;双脚踩在绿色的田野上,才感觉到土地的厚重和踏实。
来一趟石军村吧,去除烦嚣,荡涤心灵,不忘初心,积蓄能量,重新出发!
常来石军村吧,或清晨,或午后,或周末,或假期,摘一篮瓜果蔬菜,走一遍红色之旅,看一眼水乡碧绿,体会生活的悠然与美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