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共文化服务
中山市东区三溪村文旅融合规划方案
发布时间:2023-02-10 17:02:00     浏览次数:2327   来源:中山市文化馆

中山市文广旅局8+1文旅融合示范区调研项

中山市东区三溪村文旅融合规划方案

202124日下午,中山市公共文化人才联盟工作站一行16,从三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出发,在东区街道宣传文化中心主任麦嘉雯、东区街道长江三溪社区党委书记欧剑灵、东区街道三溪经联社党支部书记罗少斌的陪同下对三溪村进行了整体实地考察。

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专家在专业上既综合又对口,包括资深文化人、装饰设计专业、旅游专业、古村落方面的各路专家以及对三溪村十分熟悉的文化人群体:中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中山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山市公共文化人才联盟工作站站长阮波以及前中山市文联主席陈旭、中山市装饰设计行业协会会长白涛、中山市油画协会副主席钟春琛、中艺龙影视公司董事长陈实;中山市公共文化人才联盟的专家成员冯结文、黄丽雯、林丹彤、任敏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李春香、楚风、郭凤屏、赵颜梅、武海燕、杨由天、林爱冰等骨干会员。各行专家齐聚三溪,且行且思,且谋且策,为三溪村的未来的文化走向献计献言。

 

一、三溪村现状分析

 

(一)城中桃源·古色三溪

三溪村原属环城区,19886月划归东区。目前,三溪旧村分为上中下三条街,以三条街为轴,又有小巷穿插其中,不少村中的道路仍然是石板街。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青砖瓦房、百叶窗、罗马柱、趟陇门……中西合璧的风格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明代中叶,陈姓族人首先迁到此处建村。据村里的长者回忆,曾有这样一首诗描绘当时进村时的所见:“群山环绕处中间,形势蜿蜒带一湾,一望清溪六七里,烟村排列两三环,后有围林挡北狄,前依八百亩园田。”于是,迁徙到此处的人们选择了在这片地势平坦、清溪流经、依山环水的地方定居,并取名为“大黄岭”,并为四周环绕的山分别取名为“对面山”、“后门山”、“松山”。如此“三山一溪”格局,也是“三溪村”的名字由来,别名“三角塘”。陈、梁、欧、罗是村里的大姓,至今经联社股民668人。

(二)古香宅院·乡村情怀

三溪村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与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仅一里之隔,却好像另外一个世界。三溪村在车马喧嚣的现代化城市中央,静如处子。慢慢走进古色古香的宅院,环顾四周,那青砖白墙勾勒着最初的时光印象,木质门廊间隔出一个个小巧雅致院落,让人宛如真的身处古时大宅中,那是一幕幕被时光沉淀下来的回忆,浸染其中,实属人生一大美事。

(三)岭南古屋·青砖瓦房

过去,三溪村内到处可见青砖楼房,和特别的雕花建筑。2013年被列入市秀美村庄建设之后,三溪村一直致力于原生态村落建设,注重保存和传承岭南特色古建筑群。现在,行走在三溪村的石板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青砖瓦房、百叶窗、罗马柱、趟陇门……中西合璧的风格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时光烙印·梁氏祠堂

在众多古屋当中,梁氏祠堂是三溪村历史最悠久、最具象征的重要建筑。过去,历经风霜的梁氏祠堂见证了一代代香火开枝散叶绵延不息,为整个家族凝心聚力;现在,重新修葺的梁氏祠堂充分体现了它的欣赏价值,并赋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用途。当年的香烟袅袅不再,但朗朗的书声将会重新响起。

(五)文旅三溪·百花齐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溪村内的古建筑逐渐转变为特色的文创工作室、私房菜馆、茶酒庄等等,形成“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特色村落。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创小店,例如书画大德堂、香山陶瓷馆、国风旗袍、园林设计、传统古玩、民宿……令慕名而来的游客对“文旅三溪”有更深入的体会。

至今村内已有70多家旧民居连片升级改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餐饮休闲场所。传统建筑融入现代元素,二者完美结合,别具情调,成为众多文青和美食达人的心水地。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核心文化输出,缺乏核心文化输出载体,如精致的纪念品、本地特色文创等物件,从而造成晚上客多,白天客少的客流不均现象。目前大家来三溪村基本上晚上来吃饭,来去匆匆,只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文艺的吃饭地方,但是对于文创意识不足,白天到访人较少。

(二)文化建设配套设施不足,急缺吸引旅客和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旅客中心。村里希望建立一个旅客中心,但是选址较为难,有人提出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楼平台,但这样的改造是违章建筑;有人建议在梁氏祠堂,但又地处上街,远离闹市,旅客一时难以找到,在哪儿建立旅客中心才更为科学合理,希望专家给建议。

(三)希望创建3A级景区,但资金严重不足。整个村进行系统的改造,从旅客中心到污水排放、车场建设、石板路铺设,预算3000万,但目前三溪村的旧屋子物业归属村民,村委会没有产权,也没有收入,完成文化产业升级改造,有较大困难。

 

三、规划大纲

 

(一)规化管理,保护古村落

古建筑的保护法规:据调查,目前,三溪村旧屋主权归村民所有,村里没有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统一管理和约束。专家强烈建议,主权虽然属于村民,但出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村委会有责任制定保护传统建筑条例,通过合法渠道要求屋主、租客、旅客共同遵守规则,共同保护古村落的原貌。

停车场相关处理:划分区域,限定时长,收费管理。

(二)加深文化纵深导向,挖掘文化“乡愁”

希望能够挖掘、补充、丰富三溪村的文化故事,这个是我们目前最能够做的,其他规划、资金、修复等存在较多客观条件。

挖掘白天文化内涵:三溪村目前点位为被误解为狭隘的夜间消费文化,专家们建议,充分利用白天,策划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打造网格化文化传递模式。

编织文化经络:以传统节日为经线,以文化活动为纬线,以本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利用节气、公假日组织当地民俗活动,吸引旅客,传递当地传统习俗;祠堂可定期播放电影,或者电影周,形成电影文化,或者组织村民定期表演粤剧、咸水歌等,吸引旅客寻找儿时的记忆;制定表演节目单,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文化表演,不同的景点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吸引文艺人才进行创作,传播本地文化;留住城市“乡愁”,给广大民众打造一个集体回忆的空间,应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整体规划,在三溪村的上街、中街、下街形成以时间为轴的年代设计,一街一年代,同时邀请作家挖掘、撰写本地传奇故事,让民俗故事承载文化内涵传播下去;与学校、文联等相关单位对接,承接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加强多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

(三)建立门楣,吸引旅客

强化村口标识:村口标识的选址、定位、设计是点睛之笔,言简意赅有意味深长,与整体文化氛围贯穿,花费无需太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原始的三溪村,村口标识不明确,没有明显的建筑指引,大家建议在村口建立牌坊或者在三溪小学附近,依附村口的大榕树建造一间玻璃屋,设立指引牌子,引导旅客进村参观。(具体建议第四点有有具体方法建议)

电子版三溪村文化地图:在现有村口的地图基础上,设计一份有特色的三溪村文化创意地图(可放在公众号、电子版活动门票等上,也可以印刷出来,放在旅游中心),可以标明开放时间等,让游客一目了然。可参照故宫博物院、横店等。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分步骤实现3A景区

对标3A景区先就目前筹措到的资金建立旅客中心,同时逐步申请国家资金补助,或者吸引企业资金注入,配套建立停车场、洗手间、数字化解说系统、博物馆、民俗街、手信店等,逐步实现建立3A景区的愿望。

形成古村落生态机制:加强秀美乡村的调研工作,向深圳、珠海等城市,向本市的曹边村、沙溪村等本地古村落学习建设经验,获得政府的支持,打造秀美乡村。有的专家建议,村委会要有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文化旅客生态链,形成良好的资金运转机制。

 

四、具体建议

 

(一)中山市公共文化人才联盟工作站站长阮波建议

1、务实不务虚,做好实实在在的规划服务,要细化、具化、逻辑化、清晰化,切实帮助到村委进行整改;

2、解决关键问题,关于“商业与文化平衡”“保护古村落与生成自我造血功能”“编织文化经纬,提升文化意蕴”等问题大家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要对文旅融合、对标景点有实际帮助;

3、利用现有资源,打破现有格局与资源的做法不现实,目前划拨的经费也有限,怎样以最少的花销做最大的改观与促进也是我们方案的核心。

(二)装饰设计行业协会会长白涛的建议

1商业与文化的平衡:三溪村是自然村落,既已形成的格局一定有其合理性。既要明确客人的主体需求,要吸引客人过来,就得有个人特色的商业化的东西;同时保留三溪村生活化自然村落文化。来这里的都是有一定文化需求的人,而三溪村古居本身含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这里的古老与现代、商业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可以放松聊天、美食、交友、文化全方位释放紧张的生活压力,寻找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2、整体规划对于自然村实用性不足:就算做规划,也得兼顾政府、地方、村民三方诉求。政府的职能是政策规章与引导,把配套管理做好;地方在管理的同时提升绩效与名声,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目标是3A景区;村民要生存与经济回报,在三者之中寻找一个契合点做规划,如停车场、厕所等公共配套设施,为避免停车场不够用,可以考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设置收费时间与区域,细化管理。

(三)电台资深文化人、播音员吴丹红的建议

城区旁的三溪村是中山城区市民与游客休闲相聚的最爱之地,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与管理规范,形成目前自然村落的现状,也有其不足之处与痛点。建议如下:

1、市民通常是在傍晚下班后约三五好友来村里吃饭宵夜,他们跟着导航直接去一两个店,但不少人至今都没听说过也没去过三溪村的祠堂等。因此,建议在村口(如三溪市场外或村口一个交通人流便利之点)设立三溪村旅游中心的同时,设计一份有特色的三溪村文旅地图(可放在公众号、电子版活动门票等上,也可以印刷出来,放在旅游中心),可以标明开放时间等,让游客一目了然。

2、作为自然村落,可以结合24节气以及在地文化活动形成村落的自然动线,活化三溪村特色,如周末周日午后,传统节日手工制作美食与文艺小活动,如小型设计展、画展、摄影展、朗诵会、音乐沙龙,让市民游客逐步形成——三溪村不但有美食,白天还可以探索并发现不少美好的祠堂老建筑和有趣好玩的活动。

 3、村委会值此机会完善并梳理一下,做好管理工作的细化,如停车场管理问题等。

(四)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古村落专家黄丽雯建议

1关于三溪村驿站地点的选择,建议是既然是古村落,就要有古村落的标志。找一个那种能够用起来的老房子,稍微改建一下,做一个既有老房子味道,又有现代材料融入的一个延伸,这样标志性的的小建筑可以成为一个标识明确的小驿站。

2、然后三溪村目前需要先做起来的事情,一定是“先保护才开发”。呼吁千万不要做所谓的“保护性的破坏”。就像冯骥才说的,古城已完蛋,不要再祸害乡村,也不要过度开发,先保护起来再说。

(五)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香建议

留住城市“乡愁”,给广大民众打造一个集体回忆的空间,应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整体规划,在三溪村的上街、中街、下街形成以时间为轴的年代设计,一街一年代,同时邀请作家挖掘、撰写本地传奇故事,让民俗故事承载文化内涵传播下去。

文艺批评家协会秘书海燕的建议

1、定期组织活动,内容可以是接近生活的,比如亲子活动等。时间放在白天,可以是上午,也可以是下午。

2周边的餐馆,除了营业时间,可以增设参观时间,比如固定一个时间,上午几点到几点,或者每周几点到几点。

3可以结合民俗文化节日举办特色活动,人数不在多,内容新颖即可。

4自己的工作人员,可以带头先行。活动可以通过文广旅局的,或者政府或者其他平台的途径进行宣传,或者是请电视台等进行宣传。

5结合自己的费用,制定计划。定期开展,形成自己特有的属性。既然现在人们对三溪村的认知多数是餐饮,那么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点缀。

6可以通过分析客流类型进行专题设定。

7祠堂可以播放电影,就是小时候那种白布大电影,排排凳,可以找寻儿时的记忆。

8可以针对新中山人或者流动人口,作为了解中山的一个窗口,作为融入中山本土文化的一个平台。

公共文化人才联盟专家冯结文的建议

1、结合节日组织商户开展些活动,利各种渠道扩大宣传,目前人群是年轻人,爱拍照的美女。

2、村委组织讲座,引发村民业主自觉保护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关森的建议

三溪村,我2019年举办读书会的时候,感觉非常有人文主义,目前中山保存和开发算是不错的文化氛围的。三溪文化创园!文化有故事的地方!今天遗憾不能同往!平时多增加些文化活动,以文化方面交流会!带动更多人去。平时周末,或是节日,都没有地方停车的。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文旅专家林丹彤的建议

文旅项目做规划很重要,一切事情动工之前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否则缺乏整体格局,回头再弄就是浪费资源。可以向一些成功案例学习。其次,要创3A就要对标,每一项工作都要达到指标。

前中山市文联主席、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旭的建议

一是那些旧房的灰雕、木雕、壁画已残旧,最好是修旧如旧。

二是三溪村的定位,建议以古村落为重点,挖掘些经典故事,那怕是杜撰的,都可以。

五、实施规划

 

(一)2月中旬,组织“三溪村故事”写作小组,下三溪村调研、采风,挖掘、补充、丰富三溪村的文化故事。

这个是我们目前最能够做的,其他规划、资金、修复等存在较多客观条件。挖掘白天文化内涵:三溪村目前点位为被误解为狭隘的夜间消费文化,专家们建议,充分利用白天,策划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打造网格化文化传递模式。

 

(二)同时,三溪村旅游驿站设计,组织设计专家及古村落专家调研,学习相关经验,帮助进行三溪村门面的设计规划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出台。

(三)加强多媒体宣传,传播文化故事。根据当地文化站的要求,通过《中山日报》和中山广播电视台的美食旅游栏目、相关微信微博平台等多媒体宣传,将三溪村的文化故事传播出去。据村文化站反映,光有故事传播不出去是目前最大的困局,在传播方面的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献资料:

【古村往事】东区三溪村:城中休闲的世外桃源” 

 

三溪村基本情况:位于中山市东区街道东南部,坐落于五桂山北麓山间谷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中山主城区内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之一。村民罗庆文有《旧三溪诗一首》描画该村自然风光:“ 群山环绕处中间,形势蜿蜒带一弯。一望清溪六七里,烟村排列两三横。后有围林挡北敌,前依良田八百亩。

图片1.png 

三溪村村貌(蓝嘉明摄于2017年)

因村中有三角形的水凼,初名 三角塘(三角凼)村。后因此地地势相对平坦、有清溪流经,周围有对面山、后门山、松山环绕,形成“ 三山一溪

格局,遂有三溪村之称。另有一说,因村中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 禾谷庙门楼上刻有三溪二字,又于1931年建 三溪学校,故于1981年改三角塘村为三溪村。2002年,三溪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 广东省卫生村

三溪村古朴宁静、闲适自在,是小资、文青们聚会的首选地。 这条兼具文艺情调与民国特色的古村落被人们称为中山鼓浪屿。三溪村有上、中、下三条街,穿插错落有致的小巷,仍保留有清代所建的石板街,从村口沿石板街闲步,颇有穿越的感觉。村内 现存旧民居约180,多建于晚清或民国时期,兼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和中西合璧风格。民居大多保存完好,多配有中式大门、青砖结构高门楼、灰塑、花鸟彩绘装饰的窗楣,部分有趟栊门和花梨窗栅;其古色古香、雕刻精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成为三溪村一道亮丽风景线。

图片1.png 

三溪村旧民居(郭俊嵩摄于2016年)

图片2.png 

三溪村旧民居墙绘(郭俊嵩摄于2016年)

三溪村虽然仍有古老村庄的气息,但随着城中村改造、旅游业发展,自2013年起,三溪村被列入中山市秀美村庄建设规划,致力于原生态村落建设。2017年, 三溪古屋文创小镇入围中山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村内的部分旧民居连片升级改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古建筑逐渐被活化改造为私房菜馆、酒庄、艺术馆、设计工作室等特色商铺,在传统建筑中融入现代元素,两者完美结合,使三溪村发展成为城市中极具特色的世外桃源。青砖瓦房、趟栊门、镏金浮雕、石板路、田园、古榕树,古老乡村演绎着一幅活色生香的现代生活图景, 三溪村成为中山市原生态村落保护与活化开发利用的成功典型

图片3.png 

三溪村活化利用的旧民居

(梁裕华供图)

图片4.png 

三溪村小店(梁裕华供图)

村内现存的 三溪小学为中西合璧的私塾建筑,1931年由华侨和村民捐款建成,屋顶女儿墙刻有刘九记造字样。该建筑属青砖楼房,格局开阔,具西式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前廊以方柱支撑,依稀保留着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气息。建成后至2014年,先后用作小学、幼儿园,2014年后不再用作教育场所。

图片5.png 

三溪小学(郭俊嵩摄于2016年)

村内现存古树6棵,树龄均超100年。 梁氏宗祠始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占地面积238平方米,人民公社时期曾用作公共食堂。村内传承历史久远的飘色巡游民俗活动和洪家拳、佛家拳等传统武术文化,更为这条古村增色添彩。

图片6.png 

梁氏大宗祠

本文资料来源: 《广东美丽乡村》《中山村情》及网络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评论

    版权所有:中山市文化馆(www.zsswhg.com) 粤ICP备10000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