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共文化服务
绿野乡村 古雅桥头 ——三乡镇桥头村国家级文旅服务融合试点
发布时间:2023-02-13 14:00:00     浏览次数:6373   来源:中山市文化馆


绿野乡村  古雅桥头

                          ——三乡镇桥头村国家级文旅服务融合试点

         

 

 

叱牛声里沟渠满,

蛙鼓莺簧赚客听

长板桥头村树密,

碧流萦绕万山青。

 

离广东省中山市城区约20公里美丽乡村桥头村”,至今一千年历史,是三乡镇最早的村落之一也是中山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桥头村位于三乡镇中部,坐落在桥头山南侧呈块状分布,两面环山,具有“倚山、环水”的古代村落选址特色。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惠州路判郑菊叟举家从福建莆田迁至香山寨丰乐村(今三乡一带)榕树埔定居,其八世孙郑雪庵为祀始祖迁此建村,命村名为桥头,至今已有990多年历史。2011年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的桥头村,其所在的三乡就是由三条自然村形成的乌石、平岚及桥头村。桥头村东南面分别与乌石、圩仔、平南相接,西面与白石相望

目前全村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居民区、农田区和工业区1.2平方公里,山林生态保护区1.75平方公里。小琅环路和文昌路贯穿其中,出行交通便捷。到2020年底,村内常住人口约1800人,其中户籍人口1167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村中的祠堂、庙、牌坊、古井、闸门、古树、石板路……承载着纯朴的乡风习俗和浓厚的乡土文化,让人感受到此村悠远、古老的记忆

 

 

桥头古迹

 

桥头村单姓郑的宗祠、寺庙就不少,村内现存8座郑氏宗祠以及各式古迹,较出名的有桥西郑公祠、桥头祖庙、岚桥郑公祠、文武庙、人瑞里等,前两座至今香火不断桥西郑公祠:郑氏后人为纪念郑菊叟第十代孙郑桥西而建立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183年历史,并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2015年重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总进深44.2米,占地面积约782平方米祠堂为三进五间八柱厅(四条木柱四条石柱),建筑形式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一进后廊檐柱次间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下部砌石栏杆;二进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前后廊石檐柱次间均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三进为穿斗与抬梁混合梁架,设卷棚前廊,施雕花博古梁架,石檐柱次间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三进间夹两天井,两侧各设卷棚雨廊

祠堂正墙上部多施人物、山水彩画。大门以花岗岩砌门框,上挂“桥西郑公祠”木匾,门前对联“荥阳衍庆,通德流芳”,八个大字流露着这个宗族的来龙去脉与文化底蕴。祠堂曾用作桥头村公社、米机铺、治安室,现在成为每年郑氏祭祖活动和村民举办喜事的根据地。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岚桥郑公祠:郑氏后人为纪念郑菊叟第十一代孙郑岚桥而建立建于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341年历史,并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五间三进布局,总面阔12米,总进深43米,占地面积516平方米。该祠堂曾用作纺纱针织厂,现“乐雅曲艺社”的活动场所,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桥头祖庙:桥头祖庙又叫“金竹庙”,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即1798年),嘉庆年间进行过一次重修。历经多年风雨,祖庙废旧破败,2013年得到村民和各界热心人仕鼎力支持,祖庙得以在原址旧貌换新颜占地约800平方米,内里供奉三山司马侯王、竹仙姑、豆母夫人、金花夫人、禾谷夫人及六十太岁星君。

文武庙与文武驿站文武庙位于南宁街与麦园下街交汇处,建于清朝,坐南向北,砖木结构,三间两进布局。总面阔9米,总进深17米,高6米,占地面积153平方米。自清嘉庆朝起,关帝和文昌帝多一起供奉,称为文武财神,香火鼎盛。文武庙曾用作桥头乡办公场所、桥头村幼儿园,现用作22村民小组公办场所。

文武庙旁原是一处围蔽的杂物堆积地,如今成为一个农耕文化公园占地不到一亩,有十几米长的凉亭恰到好处的绿化,旁设“文武驿站”是休息、参观学习的好去处。走进“文武驿站”,墙壁上刻有郑氏渊源介绍,各种农耕用具与文化展览,循环播放桥头村宣传片,烘托出“文武驿站”的景点环境,驿站内凳子空调、自助饮料机村导览解说平台等一应俱全

人瑞里:人瑞里闸门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平面呈“∏”形,面宽3.6米,纵深4米,通高5米,面积约14平方米。正面门额上嵌匾额,阳刻楷书“人瑞里”三字。人瑞里,顾名思义就是人瑞之地。清代监生郑彦文居住在这里,活到97岁高寿,获赐八品官衔;其父母兄延寿至七八十岁以上。该闸门是中山市现存较少的施有精美灰塑装饰的清代闸门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2012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蚝壳墙: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以蚝壳为主要原料的蚝壳墙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而成,不仅具有隔音效果,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据说能抵挡枪炮的攻击。该蚝壳墙明代常见的建筑方式,作桥郑公祠外墙,墙体长43米,最高处有6米,厚度达到0.8米。阳光斜射在凹凸不平的蚝壳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

 

桥头景观

 

目前,村中以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中心周边为基地,辐射开来,形成田野观光、玻璃书屋、南支渠景观路、艺术馆、桥头学校洋楼、口袋公园、连心公园、小琅环公园、桥头古村落等一系列颇具特色景点布局与景观线路,初具规模,蔚为大观

田野风光花径风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站在三乡镇桥头村的田埂上,眼前是一片300多亩的稻田。据村人称,自开村之时,先人就在此耕种。如此,村民与稻田相互厮守已有千年之久。但稻田,已不仅是为人们提供果腹之粮而存在,它还是中山生态文明的一处生动注脚。

今天的桥头村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村,村子保留田园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与人工花径中,散落着几座童话般的彩色风车,世外桃源与绿野仙踪的中西合璧。秋季的田野则是另一番景象,禾谷金黄尽染,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用镜头将这美丽的瞬间留住,在此尽享桥头村田园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与幸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千年前 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于城外求雨归来写下了这番景象。像极了此刻稻田边榕树下守着蔬菜果摊的小贩。傍晚,即便叫卖声已远去,阡陌交通依然热闹,有人在慢跑、有人在带娃、也有人在遛狗,还有人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天边的晚霞,发一会儿呆。

 

稻田玻璃书屋:三悦书房是一座位于稻田中的玻璃书屋,被誉为“中山最美的稻田书屋”,也是桥头村最早出名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书香与稻香相融,窗外景色四季而动田野风光与书中世界美不胜收,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原来桥头驿站书屋旁的层小楼上设有“桥头艺术馆”,里面展多与乡村、古屋、稻田有关的作品但此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目前已退出,等待他日东山再起。

南支渠景观路稻田书屋的构图中,还穿插了一条独具特色南支渠景观路建于2013年,路宽3米,路长788米,三乡镇政府投入300万元。栏杆、石桥已砌好,两旁种满了紫荆,四季花开不败。整条景观路贯穿生态农业保护区,走在路上仿若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傍晚时分,霞光四射,景观路成为休闲散步的必经之路

南支渠位于小琅环路旁桥头生态农业保护区,全长788渠面宽3.5水深2米,主要用作日常排洪和灌溉水稻。水源大部从桥头山流入,满足村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三乡镇水利系统由白石村抽水站为起点,经岭后至现谷都派出所分南、北支渠两路南支渠经桥头,以平岚为终点,负责为三乡镇南部主要村落供水改革开放后,白石抽水站退出了三乡镇水利系统的历史舞台,但南支渠仍为桥头村农业与安全默默贡献

民国洋楼里的桥头学校:桥头学校位于麦园下街137号,占地面积3.9亩,上世纪30年代有本村多名华侨位解决当地小孩读书问题而集资所建,充分体现了本村村民对教育的崇尚。内有一栋黄色洋式风格的教学楼,楼体共三层,建筑面积有338平方米,外洋内中风格,里面的白色墙身夹杂着洋味十足的廊、柱、顶和装饰图案,虽经历时间的洗礼,今看上去依然气势宏伟。桥头学校现在不再是全日制教学场所,但村民对这座民国老建筑依然充满感情。

1985年和2016年两度重修,2016年得到郑文定先生和本村村民郑国贤先生的大力支助,对该建筑楼宇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建成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宣传室、反腐倡廉教育室和综合文化展览室等,为本村甚至整个三乡镇的群众提供休闲、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游客对这里情有独钟,是因为这栋三层楼高的民国时期建筑至今仍保存着浓郁的民国时期建筑装修风格这栋黄色洋楼不单是今天游客们相机里的常客,也曾在抗时期用作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和三乡县委党校地下交通站,在这里举行过无数次秘密会议,也无数次向农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与革命道理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过去的桥头学校,现在的桥头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于2016,近期将规划为党史、侨史、村史及民俗史的综合展馆。由以上的三悦书房桥头驿站文化室、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等部分组成,以优美的乡村风光和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主要特色,完美体现了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口袋公园与篮球场有着“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称号的桥头村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投入100多万元将一批大小不一的废弃闲置地改造成公园,小100平方米,大3000平方米,这些“口袋公园”的建成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村中的边角改造成8个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便利与乡俗文化的美好桥头村新村仔篮球场,旁边有一棵偌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旁的墙上画上了篮球明星,而另一空草地则变成了水泥场地上的健身器材和石板凳提升了篮球公园的整体环境。

心公园: 由三乡镇和中山市委党校共同出资改造,原名“连心”。公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党建元素和多样化景观资源为基础,弘扬“党员与群众心连心”文化主题。园内建有党建法制专栏、凉亭和健身设施等,布局合理、功能多样,集宣传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公园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桥头村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桥头村一直致力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其建设重点在于将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传统生活资源与现代都市日常生活审美进行整合、对接。同时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村文化建设颇有成效

 

 

桥头名片

 

小琅环公园:位于三乡镇桥头村和乌石村之间,建于2003年,总面积1200亩,园内有石仙洞、古墓等多处名胜古迹“仙螺”、“金沙”闻名。山麓密林中有一处由洞、石、林、水组成的自然独特景观,其中两块“蓬莱大石”倾斜相盖成洞。据《香山县志》载“片石成岩,嵌空为室,中引泉脉,下有仙螺、金沙”。相传北宋年间,当地村民已称洞为“石仙洞”清代又称石室,俗称石屋仔。嘉庆乙亥年,桥头村举人郑荫棠见此胜景状似小巧玲珑的玉坠环,将之命名为“小琅环”,题写镌刻在石洞顶前沿,在洞壁上题写“石仙洞”、“松风水月”、“松风”、“琴音”等字,留诗一首

坐领此中趣,清幽俨鹿蹊。

心随流水活,目极远峰低。

松阴迟归鹤,钟声杂午鸡。

徘徊忘日暮,牧笛下山西。

石屋顶上留有脚印和小洞,传说是神仙路经此地在石屋顶休憩,仙景陶醉而久坐留下的脚印和酒杯印。石室的喷泉时涌出耀目的金沙,石隙的坑螺壳金色味鲜美,被赞为仙螺。石屋仔几十级上古墓墓碑横额宋子文题写,碑文是原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的蒋光鼐撰写。在小琅环山下的铁坑埔还有一座列入《香山县志》的卓贞烈女古墓。

小琅环山上生有众多百年参天大树竹林。据专家鉴别,小琅环公园植物种类460多种,铁冬青、岗梅、鸭脚木等具有药用价值200多种,更有百年树龄的国家三类保护植物——土香和千张纸等。小琅环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三乡学校组织学生郊游大都选择小琅环山。1995年始镇里老人结伴到小琅环山晨运健身,其后上山人员日多。

有孔虫雕塑园:由三乡镇政府与中科院院士、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女士共同兴建,是世界首座海洋微生物有孔虫雕塑科普园,总占地面积约10亩,总投资金额约300万元。园中116件形态各异的有孔虫雕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绿树红花之间,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海洋微生物大观:有的如扇贝、如螺丝;有的如纺锤、如链坠;有的如孔雀开屏、绽放的玫瑰,又如即将收成的大白菜和南瓜,精妙绝伦。它们所依据的有孔虫标本集中了从三叠纪到第四纪的代表性种类,其中最深的有孔虫雕塑标本来自海底3000米。该雕塑园是集科学、艺术、海洋文化于一体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公益型景观公园

有孔虫博物馆:有孔虫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与有孔虫雕塑园属于同时建成的里外两个相得益彰的部分,以海洋有孔虫科普知识为主,配套精品区、展览区、探究区、多媒体展示区等,介绍了郑守仪院士的科研成果和有孔虫的科普知识馆内陈列了大量有孔虫结构模型,以沙盘模型展示了有孔虫在海洋中的分布,重点突出了有孔虫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及其多项应用成果。博物馆展现“海洋小巨人”有孔虫的丰富形象以及奇妙的海洋微生物世界,让人们对这种5亿多年来不断演化的海洋单细胞生物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

 

 

 

桥头美食

 

桥头米:乃中山四大名米之一,一年两造,口味上佳,是深受本地人欢迎的名品。

濑粉茶果:不能不提曾上过舌尖上广东》、入选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工艺的三乡桥头濑粉与茶果——取材于最普通的粘米、糯米等农作物,将粘米、糯米磨成粉、兑成糊,米糊加工成形后辅以各种汤料或里面加上各种馅料,成为美味传统濑粉(鸡婆濑、叉烧濑等)与茶果粉果、白水饺、叶仔、豆捞、萝卜糕、芋头糕、糕等),濑粉与茶果材料简单,品种丰富价廉物美。

节庆饮食:村民将茶果饮食习俗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在农历的春节、三月三、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制作食用不同主题的传统茶果。这里的茶果饮食习俗在中山、珠三角甚至整个广东省内知名度颇高,深受当地百姓和海内外乡亲的欢迎。                   

 

 

桥头乡

 

乐雅曲艺社:桥头村岚桥郑公祠里,常年设置一个“乐雅曲艺社”,不定期表演曲艺节目,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粤剧在这里得以传承与弘扬。

耍菩萨:过去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桥头村曾有过特色活动“耍菩萨”村民供奉三山司马王,该日为三山司马侯王诞,村民会用轿子请来桥头祖庙供奉的两尊神像,罗鼓开道,舞狮随队,围绕全村巡游一周,沿途炮竹声不断,途经家家户户都会出来跟随队伍,祈求新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

“抢炮”神功戏:这一天里还会举行“抢炮”活动,由村中有名望的人组织发起扎纸“花炮”内藏炮竹、供品,供村人“抢”。“抢炮”的同时,请神功戏演出,村中家家户户捐资请戏班来演戏,在庙前地亭搭个舞台,连续演出三五七天,并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近台没有空而挤在远处看”的景象。看戏的都来自四面八方,那时农闲,过门媳妇都回娘家看戏,还有远房的亲戚过来看演出,可谓人潮汹涌、热闹非凡、风光鼎盛                 

今日民俗:以本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利用节气、假日组织当地民俗活动,吸引旅客,传递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桥头村正在打造三乡稻田生活美学艺术节三乡稻田创意市集三乡稻田阅读季等一批特色文旅节庆IP品牌;正在建设桥头乡村生活美学博物馆桥头稻田露天剧场(舞台)桥头乡村研学体验中心等一批文旅融合新场景新载体祠堂也可利用定期播放电影,举办电影周电影文化艺术节;村民定期表演粤剧、木偶戏等,吸引旅客寻找儿时的记忆;表演节目单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表演,不同的景点搭配不同的活动内容,为各方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乡俗文化大餐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的桥头村在形成发展的千年生计中,衍生出了自己独有戏曲、美食、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此地崇文重学依旧,山水田园如诗,生态文明卓越,美丽乡村之名远播。正所谓:

 

书香稻香融,景色四季

坐领此中趣,心随活水流

 

 

 

桥头人物

 

古往今来,桥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华侨文化与红色文化最为突出、花开两支。

郑荫棠,生卒年不详三乡桥头村人,清代官员、举人、书法家。郑荫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文才出众,素有“文魁”之称曾担任河北赞皇县令。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郑荫棠到三乡桥头村背后一山林游览,见山麓密林中一处由山、水、石组成的天然胜景:奇石数千,或鱼贯俯倾,作奔泻状;或大小挤逼,累积成岗。在半山腰群石之中,独有两块厚一米多,长宽各约七八米的方形大石板砌叠在一起,将之命名为“小琅环”,并题写文字诗章,传留至今。

郑伯龄1900-1975),爱国华侨,其父郑道亨于清末跟随长辈到日本谋生,由于勤奋学习卖力工作,在日本神户荷兰银行谋得买办职位结婚后生下大儿子郑伯龄。郑伯龄自幼勤奋,至英文书院毕业后在日本的中国银行大阪分行工作,被提升为“襄理”(相当于副总经理)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前往香港与友人合作经营“南北行”,做买卖虾米、东菇粉丝等中档副食品生意。1944年又在澳门开设分店。1949年秋家乡解放后,在同乡好友郑吉(曾任石岐市工会主席、市长,中山县委副书记)的动员下,决心返中山在县城石岐定居。1957年,归侨伍少庭等又发起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不久与石岐华侨中学合并,统称“中山县华侨中学”。该校得到华侨、归侨支持,很快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中学,郑伯龄出力又出钱,被选为首届校董之一。1975年,他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75岁。

郑芷湘18851977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两广(广东、广西)烟酒税务局长。因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故于1927年联同郑礼卿、黄昌垣、吴梅一等发起集资,筹建岐关公路,经营汽车运输。7月,便在广州西堤二马路设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筹备办事处。同年12月,将办事处迁往澳门新马路设股集资,每股股金5元,土地征用费折价入股,至1934年止,招股207456股,其中孙科入股1万元。在中山市收藏家的藏品中,尚存有郑芷湘署名岐关车路公司股票,还有“预售岐关车路的乘车券”等,见证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岐关公路建设集资的历史。岐关路分东西两段,路面宽7.79米。东路从拱北关闸经南朗、张家边至石岐,长62.21公里,1932年竣工通车。西路经拱北、三乡、板芙至石岐,长37.77公里,1936年竣工通车。总投资达30.16万元(毫银)。上述公路主体大部分经扩宽、修直、改道仍沿用至今。郑芷湘于1977年在美国檀香山去世,92岁。

郑坤廉(19091951),女,张炎将军的夫人1932年与张炎将军结婚随之做抗日救国宣传工作教育工作。 张炎被国民党杀害后,郑坤廉非常悲痛,她决心继承丈夫的遗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南方总支部常委,为港九妇女联合负责人之一。 1945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郑坤廉女士作为民革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华侨事务委员会联络处副处长、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1951年因病逝世。(文后附详细资料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郑坤廉”)

郑卓轩(18841988)在香港因缘加入兴中会,在澳门草堆街孙中山创办的中西药局当搬运工,一方面做运货,一方面担任交通传讯。后被留在孙中山身边做侍卫,继而当上侍从武官,孙中山为他改名郑卓,人称德叔。在广西镇南关起义时,他担任了司令部副官,负责掌管粮食。1923年被委任为大本营巩固军副官长,1925年被委任为广东兵工厂管理委员会委员,1926年任财政部总务处缉私课课长,1931年任中山县公安局局长,因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故于1927年联同郑芷湘郑礼卿、黄昌垣、吴梅一等发起集资,筹建岐关公路,后任岐关车路公司副经理等职后定居澳门。1988年,他在石岐苏华赞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郑宝三(    1958)祖籍福建,定居三乡桥头村。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郑宝三为革命奔走近20年。在孙中山广州任大元帅期间,留在后方支援。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宝三不愿为虎作伥,离开广州,隐居行医,以医糊口,还经常赠医赠药,深得乡人称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宝三与进步教师一起向乡人宣传抗日救国,并积极鼓励妻儿参加抗日活动。了解到五桂山区部队需要军医,他不顾年老体弱,翻山越岭地前往治疗伤员。1949年中山县解放后,他动员农民入会,带头参加供销社、信用社,其后还积极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之后更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协助做好统战、侨务等工作, 1958113日病逝。

郑文光19292003天文学专家、知名科幻小说作家。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他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成为国内第一篇科幻小说,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1988年,获中国科幻领域终身成就奖。2003617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

郑秀瑗1934—    ),女,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后任清华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运动生物力学,90年代扩展到研究人体科学。主要科研成果有为研制神舟宇宙飞船设计“中国航天模拟人”1997年获得国家体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得英国国际科学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发明博览会“金皇冠奖”。

郑瑞清1925-----,女,1925518日出生,中共党员。9岁在三乡桥头村桥头小学读书,1940年中山沦陷参加了抗日宣传队,宣传抗日主张。白天在光后小学教书;晚上深入到农村向农村广大妇女宣传抗日,为准确打击日本鬼子,暗中帮助游击队传递情报。由于表现出色19452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家成了五桂山革命根据地的联络站和粮食补给点。郑瑞清除了照顾家中长者,还想方设法筹集粮食给山里的同志。1945五桂山“五九事变”后,一度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曾装成病人穿过敌人封锁线,只身到澳门寻找党组织,在中山人保家的斗争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郑守仪(),女,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公党原中央副主席。1931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广东省中山人。1954 年在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后在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7月回国。曾任第五至七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届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郑守仪教授开创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最高奖,2003年荣获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侨界十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物专题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郑坤廉

 

1909年生于日本,青年时回广州中山大学读书。她学习勤奋,成绩常列前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消息传至广州,924日,她随中山大学以及广州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举行万人抗日示威大游行,向中国国民党西南政务委员会请愿,要求组织抗日救国和抗日义勇军,实行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对日宣战。随后,她积极参与中大同学到广州附近的番禺、南海等地宣传救亡。

在中山大学毕业后,郑坤廉继续奔走于广州厦门等地从事救亡活动。1933年元旦,她与抗日爱国将军张炎在厦门结婚。张炎曾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代师长,在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后被调到福建任第四十九师师长。193311月,张炎曾参加福建事变,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事变失败,郑坤廉随张炎到德、英、法、苏联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及美洲的加拿大,直到19365月才到香港,受同乡周楠(中共党员)影响,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张炎出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指挥部司令,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南路地区(含广东的茂名、湛江、阳江地区和广西的北海、钦州等地区)特别守备区副司令,在广东茂名进行培训抗日游击队干部,开展抗日斗争,清剿盗匪。郑坤廉随丈夫参加抗日斗争,她参与组建广东南路妇女服务队,任总队长,发动茂名吴川、电白、化州、合浦等两广边区十多个市县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救济难童。她与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中共南路特委组织部长温焯华等共产党人联系密切,合作抗日。她支持张炎释放共产党员、南路茂名学生队副中队长周崇和、香港青年服务团成员文允武;坚决抵制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捕杀共产党人的命令;掩护在茂名工作的大批共产党人撤离城市转到其他地区从事抗日工作。她支持张炎弃官引退,于1940年夏转移到香港继续进行抗日活动。

194112月,郑坤廉随张炎到桂林、柳州同李济深等进行抗日活动。1944年秋,张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中将参议,回吴川开展抗日斗争,次年1月任高雷人民抗日军军长。郑坤廉也积极发动南路妇女投入抗日斗争,支持张炎的部队同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合作抗日。322日,张炎被蒋介石指令杀害于广西玉林。郑坤廉十分悲痛,后由进步人士陈泽、许敏公、张明冒着危险,护送她及女儿张莹、儿子张法到香港。郑坤廉到香港后,继续同共产党人合作抗日。1945年,她参加中国民主民盟,任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常委,在香港、澳门从事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坤廉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委员连贯等共产党人联系,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担任港九妇女联合会负责人。她发动香港、九龙等地的妇女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1946328日,她在中共与中国各民主党派合作创办的《华商报》上发表了《民众是最公正的裁判人》一文,沉痛悼念张炎殉难一周年,并表示“我只有积极用我的生命……继续他奋斗,以完成他救国救民的愿望。”1947322日,她又在该报的《张炎将军逝世二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两年了》一文,以诗词悼念张炎殉难,说:“你的遗志,将与日月同光!”

1948年,郑坤廉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她拥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李济深的领导,坚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争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早日获得胜利。为此,她来往于香港、澳门等地发动民革党员和各界妇女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解放战争。19499月,她当选为代表,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参加开国大典。

新中国建立后,郑坤廉继续担任民革中央委员、政务院(国务院)参事,积极从事民主党派工作与政务工作,受到好评。1951年,她积劳成疾,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仅42岁。

 

守海研虫、有凤来仪的郑守仪院士

 

郑守仪院士在故乡桥头村建立了总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有孔虫博物馆与有孔虫雕塑园,普及海洋有孔虫科普知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凸显了有孔虫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尽显她的爱国爱乡情怀郑守仪院士独树一帜世界领先的有孔虫成就,早已为世人瞩目

我的中国心 

  早年,郑守仪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漂洋过海来到了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虽在异国他乡,但从小父母就经常教诲她要心怀家乡不能忘祖。因此,幼小的心灵中,郑守仪便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和东南亚时,郑家专门立下了一条家规:不买日货!刚上小学的郑守仪需要本子铅笔,宁肯绕道多跑路,也不进学校附近一家日本人开的文具店。194910月,当从广播里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全家人欣喜若狂,父亲更是扬眉吐气,欣然以《醒狮》为题赋诗庆贺:乍觉沉沉梦,昂首试吼声……” 

  1950年,郑守仪考进马尼拉商科学校夜校班,但不能学汉语成为她父亲的一桩心事。我从小在免费的菲律宾公立学校读书,学的是英文、讲的是英语,父亲强调作为炎黄子孙,岂能不识中文?于是,郑守仪的父亲不惜加重经济负担,又把她送进爱国华侨办的洪光小学作插班生学汉语此时的郑守仪已经19岁了,每天与八九岁的小孩子在一起上课,还有些难为情,可她很快就被灿烂的中华文化所吸引了。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了中文知识,而且更加强化了爱国精神,激发了对新中国的向往。 

  白天学中文,晚上读夜校,郑守仪昼夜兼程。商科学校的老师对她的勤奋好学多有赞扬,说她是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并在她毕业时建议校方留校任教英文速记。谁知她只上了第一堂课,就被砸了饭碗。那天,郑守仪高高兴兴地走上讲台,按照惯例向学生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叫郑守仪,是纯正的中国人! 

  下课后,已经得到汇报的校长把她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说:很抱歉,你不能在这儿工作了!我们不知道你是中国人。政府有规定,外国人是不能在公立学校任教的。” 

  这种歧视深深地刺痛了郑守仪的心,这成为她挥之不去的伤痛。她开始默默地寻找机会:我也有自己的国家,我一定要回去报效我的祖国。” 

  此后,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半工半读,刻苦学习。1954年获得了商科教育生物学教育两个学士学位。同年,免试进入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专修生物学。有一天,她在导师实验室里看到了有孔虫,立刻被这些海洋中的小精灵吸引了。显微镜下,它们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奇妙,仿佛是上天派遣来的使者,邀请人们去探寻大海的奥秘。似乎从那一刻起,郑守仪的生命就与有孔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55年,在菲律宾华侨中学教书的一位老师率先回国了,来信告诉相熟的郑家姐弟:祖国正在大搞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欢迎海外学子归来!收悉来信,郑守仪欣喜若狂,恨不得立即飞回北京,能投入到祖国的怀抱,并立即回信请他联系归国事宜。 

  1956630日,一家人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吃早饭,心中有事的她强装笑颜,却暗暗在做最后的告别。等到送走了上工的父亲、哥哥和上学的弟弟,又送走了去菜市场的母亲,郑守仪带上准备好的简单行装,匆匆打车直奔飞机场…… 

  当天到达香港的郑守仪住了一晚,第二天乘火车经罗湖桥抵达广州。在火车站广场上,郑守仪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一幅巨大的宣传画:《把青春献给祖国》,眼泪再也止不住,扑簌簌地夺眶而出! 

郑守仪来到首都北京,受到了热情接待,被安排到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建国初期,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尚属空白,研究资料短缺,郑守仪在海外亲属的帮助下,短期内收集了大量有孔虫专业外文参考资料, 开创了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有孔虫,一个奇特而新颖的名字。它是一种带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平均约有1毫米大小,仅像针尖一样,肉眼难以看清楚,却有着5亿多年的地质历史,已知的古代种类多达4万种,现今也有6千余种。由于它对其所处环境的深度、温度、盐度等反应灵敏,遗骸成为化石,因而既是研究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又对认识开发海洋和勘探石油等沉积矿藏,推断古沉积环境鉴定地层年代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是从海底里生长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之一,就是在那里找到了有孔虫化石。所以,人们称有孔虫为大海里的小巨人。而关于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的研究,发达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分类研究如同为有孔虫建立户口簿,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种类鉴定和形态描记是繁琐而细致的工作。生态研究,则需对上千测站(次)定量样品中的数百种有孔虫分别计数、统计,绘制各种图表,总结各海区主要种类的分布规律和区系特征。要对我国万里海疆种类繁多的有孔虫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有孔虫研究工作在世人眼里是枯燥乏味的,但郑守仪却在这微观世界里乐此不疲。因为她深知,我国对现代有孔虫的研究刚刚起步。她要争分夺秒,尽快填补空白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提高分类研究质量,她不惜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大量磨片解剖观察有孔虫内部形态结构,成功地制作了许多首次向国内外显示的薄切面、半切面以及整体或管道、壁孔等内部形态结构塑模,亲自绘制近万幅有孔虫形态图,完成上千测站(次)的定量计数工作。在此基础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性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她建立的隔编织虫 Septotextularia 新属 , 纠正了前人近百年的误识。从而使我国的现代有孔虫分类研究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能为祖国工作,是难得的享受。郑守仪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公休日和节假日。如今,郑守仪对当年的工作记忆犹新,深有感触地说:泥样烘干、称重、冲洗,标本浮选,接着进行分类鉴定、形态描述、绘制形态图等,再对采自不同海域及其部分岛礁上的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一计数。到目前,我画过近一万幅有孔虫形态图,不仅画了它们的外部形态,还绘制了内部切面形态。用铅笔的深浅明暗显示标本的立体感。从小喜欢画画的郑守仪,在研究有孔虫方面派上了大用场。即使现在她也能随手拿起一支绘图铅笔娴熟地画起来。 

  近半世纪来,郑守仪完成了中国海域1500多种现代有孔虫的分类描记,建立1新科、1新亚科、24新属、290新种。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和生态特征,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计320余万字。其研究成果载入美国有孔虫研究的经典巨著《有孔虫属及其分类》,获国内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

争创世界一流 

  郑守仪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有孔虫学术界的瞩目。她先后应邀赴法国、瑞士、香港、德国、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博得好评。 

  在日本仙台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底栖有孔虫会议,她被特邀为该组织委员会的唯一外国名誉委员。已故世界有孔虫权威,美国 Loeblich 和 Tappan 教授夫妇对郑守仪的《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评价说:图示和描述为一流,很有参考价值;对《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更认为这是一部优秀著作,很可能成为可广泛应用多年的经典著作,形态图及薄切面的质量也是出类拔萃的。他们还在1994年出版的专著中,有200多处引用了郑守仪发表的种属,其中包括她建立的40多个新种,并用郑氏命名了一个新种——郑氏假帕热拉虫。日本学者 Ujiie 和 Hatta 在其著作中,引用郑守仪著作记载的大量有孔虫属种,也以郑氏命名了一个新种——郑氏树口虫。世界胶结有孔虫权威Gooday教授,评价郑守仪的动物志胶结有孔虫专著是一部给人深刻印象的极好专著,我和我的学生已经引用了很多 

  创新,使她的研究工作始终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有孔虫是海洋单细胞动物,平均个体只有1毫米大小,研究难度较大。上世纪末开始,郑守仪独辟蹊径,亲自雕琢,尝试着将有孔虫制作成放大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模型,每个足有鹅蛋或拳头般大小,有孔虫的直观性赫然在目,从而开拓了有孔虫研究的新思维、新视野。几年来,郑守仪开创了国内外罕见的有孔虫放大模型和大型雕塑的研发工作,亲手雕刻了 250多个形态逼真的有孔虫属种放大原模,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对于一些打着科普和美化城市的旗号,模仿剽窃自己有孔虫放大模型,任意篡改变形的行为。郑守仪更是挺身而出,将侵权者告上法庭、捍卫科学真理。 

  2000年年底,国际著名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地学部主任哈克博士到青岛参观了郑守仪的有孔虫实验室,当看到郑守仪制作的上百个有孔虫模型时,哈克博士心悦诚服地说:太好了,这是对世界有孔虫研究和应用的真正贡献!”2001年,郑守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她又获得国际有孔虫研究的最高奖——“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

才奖。这是自1978年设立此奖以来,当时全世界13个国家26位获奖学者中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055月,在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览会上,郑守仪送展的上千件有孔虫模型系列展品,成为一大亮点。且海洋原生动物展品被评为科学与艺术优秀作品奖。后在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上,有孔虫模型展架荣获优秀科普产品银奖。 2006年,中科院海洋所与青岛西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孔虫科普基地,并被命名为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一年之后,中科院海洋所与广东中山三乡镇政府在小琅环公园共建了全球首个 海洋原生动物有孔虫雕塑园114个有孔虫大型石雕既展示了有孔虫微观世界的千姿百态之美,也向社会大众普及了科学知识。成为集科学、艺术、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公益型景观。有孔虫雕塑园及博物馆开幕那天,哈克博士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如期而至。在一片隆重热烈的掌声和彩带中,郑守仪院士与哈克博士、多位领导及专家共同为有孔虫雕塑园、博物馆揭牌。哈克博士紧紧地握着郑守仪院士的手说:祝贺你,你为你的祖国赢得了一个新的世界第一。”20121月,美国史密森博物馆(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出版的《Smithsonian》杂志推荐中国的有孔虫雕塑园为排名第二的世界10个进化旅游热点之一。2013年,征得海洋所的同意,郑守仪夫妇先后向美、英两国各捐赠一套世界罕见的挂有120种有孔虫放大模型的展架。2014年,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有孔虫馆荣誉馆长Martin Buzas、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Sir Michael Dixon所长分别发来感谢信,对郑守仪院士在有孔虫研究与推进国际间的科学交流及所做的巨大贡献赞口不绝。 

  参政议政不挂名 

  1978年,郑守仪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科学大会。1979年,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0年之后,她先后被推选为青岛市副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来陆续兼任山东省致公党主委,省侨联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社会职务。 

  说起来,郑守仪加入中国致公党还有一段佳话。那是1980年代初,致公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黄鼎臣前来青岛,约请归国华侨的优秀代表、著名科学家郑守仪商谈组建致公党青岛工委事宜。当她了解到中国致公党的光荣传统后,便踊跃加入中国致公党,同时接受委托组建中国致公党青岛市工作委员会。1983723日,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郑守仪众望所归,当选为首任主委。这是中国致公党在山东省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 

  让郑守仪难忘的是,1995年,应菲律宾加洛干菲华义诊所、马尼拉华人区及巴西市菲华义诊中心三大华人社团邀请,郑守仪亲自组织并率领中国致公党山东省医疗代表团访问了菲律宾,带去了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促进了中菲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在菲期间,代表团接连举办了5次义诊,就诊者达到了2000多人次。来自中国的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菲政府有关部门和在菲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郑守仪被誉为中菲人民的友好使者 

  社会职务不是一种荣誉,而是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一条渠道。既然任了职,就要负起责任来,不做挂名委员或代表。当时每年郑守仪都要到济南、北京出席几次有关会议,但郑守仪都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行事,积极为国为民参政议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踊跃写提案、提建议。并经常走访调研,了解社情民意,热情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曾有一位华侨家属找到她,反映自己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一处房产被强占了,至今没有返还。他多次上访无果,希望郑主任帮助解决,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郑守仪了解清楚情况后,认为他说得有一定道理,便联系有关部门调查、落实。不料,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不小的阻力,甚至个别人还说她这是偏听偏信使问题复杂化了。一时间在那里。那位侨属感到郑守仪是热心助人的领导,便三番五次地上门求助,尽管如此,郑守仪还是不厌其烦地接待来人,顶住压力,据理力争,最后终于帮他解决了问题,发还了应当属于他的房子。这位侨属感激不尽,手捧着落实政策的证明文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她从侨界朋友处了解到:有些当年在菲律宾参加抗日进步团体的华侨,解放后回国了,其工龄却只从回国参加工作算起。这是不够合理的,在国外抗日也是革命工作啊!对此,郑守仪深入了解,认真思考,在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时,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华侨在海外的革命功绩应给予承认》的提案。文中说:抗战时期,广大华侨在海外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参与救国图存,甚至不惜流血牺牲,是另一条战线的革命工作。他们的工龄应从那时计算。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慎重研究,决定采纳她的建议:将这些华侨在国外参加抗日工作的历史也计入工龄。 

  看到自己参政议政发挥了作用,郑守仪大受鼓舞,从此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乐此不疲。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就有300多件,其参政议政的成果,也屡屡受到国家的褒奖。

 

 

作者:  郭凤屏     

资料来源:郑家龙 郭昉凌

图片:廖薇  孙俊军(有中山日报水印)

编辑:黄颖灵  

 



评论

    版权所有:中山市文化馆(www.zsswhg.com) 粤ICP备10000277号